宏观“高”见Vol.9 ▎ 三论泡沫

文章来源:凯丰投资
发布时间:2024-05-07

"When I see a bubble forming, I rush in to buy, adding fuel to it." 

- Goerge Soros



在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时期,美股市场出现了一只大牛股——VA LINUX。这家公司成立于1993年,原名为VA RESEARCH,主要业务是卖预装了免费LINUX系统(非WINDOWS)的个人电脑。在当年那波市销率估值热潮中,这家公司可谓是“可赶上这波儿了,快把那大木盆拿来”。1998年10月,在市销率估值驱动的市场中,英特尔(Intel)与红杉资本(Sequoia Capital)看到该公司的潜力立即投资。1999年,公司改名为VA LINUX,随即准备上市,初始询价为12至14美元,几番竞价后,公司以30美元的发行价正式登陆纳斯达克,首日开盘交易价即飙升至299美元,当日以239.25美元收盘,红杉与英特尔530万美元的总投资当日估值约32亿美元,14个月内增值了惊人的600倍。然后当然就没有然后了,回头看,公司招股书风险栏赫然提示“本公司有亏损的历史同时预期在可预见的未来内会继续净亏损,本公司也许永远不会盈利。”


美股在经历了自2009年以来(往早了算)或2022年10月以来(往近了算)的大幅上涨后,近期市场动能减弱,一些投资者开始担心当前市场是否存在泡沫,以及泡沫是否会破裂。与2000年的网络股泡沫相比,尽管当前美国股市的带头大哥估值不如上一轮泡沫时期极端,但在其他方面却显得更为疯狂,基础也更为脆弱。


首先,一轮大泡沫的形成往往伴随着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。2000年的泡沫起源于1987年,87年股灾时任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迅速大放水,被市场称为“格林斯潘看跌期权”,90年代初的轻微衰退格林斯潘再次挥舞他的利率魔杖,导致了过度的货币宽松,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2000年的“千年虫问题”解决之后才开始紧缩,2000年5月最后一次加息,美股市场在3月到9月间震荡,随后开启的大幅降息也无法阻止长达两年的股市大幅下跌。(编者注:千年虫,又称“Y2K问题”,是指计算机系统在处理日期时,由于年份仅用两位十进制数表示,导致从1999年12月31日过渡到2000年1月1日时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和系统故障。)而本轮泡沫则始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量化宽松政策,以及2020年疫情爆发后的大幅极度宽松政策。


其次,一轮大泡沫的形成一定要有足够时间来培养一代投资者的反应思维,把“股票下跌”与“必须买进”训练成为一种条件反射。2000年的泡沫训练期从1987年一直持续到1995年,随后因Internet的出现暴涨到2000年才破灭,前后持续了13年。本轮泡沫则从2009年开始,伴随着比特币、区块链、NFT、元宇宙、电动车、AI等新兴概念的出现,市场暂时仍维持高位,已经15年。这与2000年中加息结束时的经济滞胀时期相类似,贪婪与恐惧并存。


再者,从头部企业的估值来看,本轮英伟达(NVIDIA)的瞬时最高市盈率为218倍,只达到2000年龙头思科(CISCO)最高400倍的一半水平,这让不少投资者相信本轮上涨并未走到头。但另一方面,本轮炒作的波段要远远多于上一轮,头部之外的企业为了吸引投资,从造假到忽悠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,这在美股电动车市场中尤为典型。


在这个板块的美股公司中,绝大部分中国投资者只关注到特斯拉。但泡沫的一大特征就是会出现很多头部的“抄袭者(Copy cat)”,其中最有代表性的“特斯拉二世”案例是尼古拉(Nikola)公司,该公司因造假而声名狼藉,其创始人被美国法院判入狱四年。对不熟悉的读者来说,尼古拉公司的名字本身就引人注目,因为它与天才发明家、物理学家和电气工程师尼古拉·特斯拉的名字相呼应。尼古拉公司的股价巅峰出现在2020年,其市值一度接近300亿美元,但销售业绩却连续几年为零,一直到最近2023财年的销售额也仅3600万美元。


而“忽悠”的案例也更多,RIVIAN最为著名。RIVIAN其实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,其早期投资者包括亚马逊与福特汽车公司,仅在2019年就成功融资100亿美元,随后在2020年和2021年又分别获得25亿美元的融资。跟尼古拉公司不同,这家公司的确有意造车。尽管如此,RIVIAN在2021年底的上市市值一度接近1600亿美元,但其销售额也仅为5500万美元,几乎为“零”。到了2023年,尽管销售额提升至44亿美元,但市值却大幅缩水至不足100亿美元。


最后,上述案例说明,美国市场并非一个理想主义者想象中的“有效”市场,欺骗、忽悠、镰刀、韭菜也到处都是。但麻烦点在于,泡沫市场的投资策略复杂且风险较高,做空可能带来高赔率,但胜率却很低。正如我在前两篇泡沫相关的文章中所提到的,“泡沫可以判断,但何时破无法判断。”(出自《宏观“高”见Vol.8  ▎再论泡沫》)以及“孰对孰错,世事难料,珍惜机会,远离风险。”(出自《宏观“高”见Vol.7 ▎泡沫并非股市独有》